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之后又干了什么?(通用人工智能算法:三)

创建日期:2024-10-07

更新日期:2025-02-02

阅读次数:187

爱因斯坦的失败

1900年,物理学中有如下基本存在:

  • 质量
  • 能量
  • 引力
  • 电磁力
  • 空间
  • 时间

爱因斯坦,1879年出生,26岁发表狭义相对论,统一质量与能量,统一惯性参考系下的空间与时间。 36岁发表广义相对论,统一任意参考系下的质量、能量、空间、时间、引力。(质量是浓缩的能量,质量带来时空弯曲,引力来自时空弯曲)

此时,只剩下一个东西没有被统一了:电磁力。 于是爱因斯坦开始研究【如何再把电磁力也统一进来】。 然而,从此直到76岁去世,他都没能成功。

因为后世人们又发现了两个新的基本存在:强核力与弱核力,它们与电磁力紧密相关、但独立于电磁力之外。 爱因斯坦的研究无关强核力与弱核力。这导致他的研究注定失败。 (题外话:杨振宁统一电磁力、强核力、弱核力,并获得诺贝尔奖。)

失败的本质

爱因斯坦所面临的困难,本质是这样的: 原本存在这些点: 爱因斯坦1 爱因斯坦画了一条线,统一了蓝色的点: 爱因斯坦2 但下面的黑点让爱因斯坦百思不得其解。晚年一直致力于画一条涵盖蓝点与黑点的线,但一直失败。 后世人们发现了更多的黑点: 爱因斯坦3 宇宙的真相是这样的: 爱因斯坦4 爱因斯坦时代缺乏大量的黑点,所以爱因斯坦统一电磁力的努力失败。 注:我上面只是一个很简单的模型。爱因斯坦实际做的工作虽然可以理解为画线,但画的是上千维度的超面,而不是这种二维平面中的线。

思维方式

当你试图用一个理论解释多个现象时,你要尽可能保证你收集到的现象足够多、足够全面。如果你缺乏了某些关键的现象,那么你的工作将很难进行、并且即便进行下去也往往得到错误的结果。 研究AGI(通用人工智能),其实也跟爱因斯坦的研究类似,都是【试图用一个理论解释多个现象】。爱因斯坦要解释宇宙,我们要解释人类。 宇宙和生命,大自然的两个最精妙的东西;人类是生命的精华。 基于此,在研究AGI的时候,我们需要保证现象足够多、足够全面,万万不可从少量的现象就开始尝试解释。 AGI所需的现象包括这些:

  1. 一般人类行为。视听嗅味触,跑跳喊拉撞。推开窗,向下看,目光所及的人类行为。

  2. 心理学人类行为。或者叫,人性。人性的弱点,人性的善恶,教育与学习……人有哪些不完美的地方?

  3. 神经疾病人类行为。当人类某些神经受损时,人会有哪些表现?

  4. 神经结构。包括神经、分子。

  5. 一般念头。观察自己的思考过程。

  6. 深层念头。许多念头一般人是观察不到的,需要在宁静的环境、强大的自我观察能力才能发现。

当代对AGI的研究都是基于12345。因为6不可复现,不可实验,论文要求实验或复现。 但是,深层念头的存在不可忽视,不基于深层念头的AGI研究99%概率失败,如同爱因斯坦不基于强核力与弱核力的研究99%概率失败。

另一方面,【深层念头是AGI的关键;深层念头不可实验或复现】其实是正常的、必然的。因为如果深层念头可以被实验证明,那么AGI早就问世了。 正如:如果一个人提出一个简单的解法来证明哥德巴赫猜想,那么都不用看他的内容,就可以认为他99.99%概率是错的。 因为,一个备受瞩目的问题,几乎不可能有简单的解法。如果有,那么别人早就想到了。 如果你认为你解决了、或者能解决某一个备受瞩目的问题,那么首先你要回答:你和别人的区别在哪?为什么别人没解决? 要么你是用非常高级与复杂的办法解决的,要么是你使用了一个正常人的思维死角。 此处,我能实现AGI、而其他人无法实现,就是因为这个死角:研究AGI需要先明确深层念头现象,深层念头现象不可实验与复现,而当代论文体系下的学术体系要求实验或复现。

问:GPTO1就是深层念头。 答:GPTO1的思考不是深层念头,而是一般念头。一般念头是意识驱动的,深层念头不是意识驱动的、但意识可在宁静下观察。

深层念头

什么是深层念头?我举个例子。

案例: 假设你走在街上,看到一个盒子。风一吹,盒子飞走了。 然后别人问你:刚才有看到什么特殊的事情吗? 你回答:有个盒子被风吹走了。

思考: 你为什么知道有盒子被风吹走了? 有的研究者说:因为看到盒子被风吹走之后,存储了一个【盒子被风吹走】的记忆。人脑会对看到的所有事情中的特殊的事情、描述之后存储在记忆中。 看上去这个解释合理,但实际上完全错误。 它没有基于深层念头。 深层念头庞大、迅速、非语言,难以描述。尽力描述例如【盒子不见了?盒子应该在这里。盒子没有在这里。盒子在天上。盒子在哪?盒子在天上。盒子在动。我感受到了风压,凉快。我听到了声音。盒子是被风吹的吗?风吹的话它会那样移动。它果然那样移动了】。(本文这里是非常浓缩的描述,实际上还有大量的其他噪音念头、以及主流念头的大量重复,一秒千万念) 注意,深层念头不是意识驱动的。一般人观察不到深层念头,只能观察到【我啥也没想,自然就知道盒子被风吹走了。我没想这么多】。(这也是他们研究AGI失败的原因) 再次强调一遍:你观察不到深层念头,不代表深层念头不存在。意识并不负责决策与行动,意识只是一个天神使者、或者说是一个绝美妃子,能干预国家,但不是真正管事的皇帝或大臣,整个身体没了意识照样可以购物与炒菜,大多数的念头与行动都是跟意识完全无关的。如果意识观察能力强,那么才能观察到那些念头的存在;如果观察能力弱,那么你就会觉得【我啥也没想,自然就这样了】。 一个AGI算法如果无法实现深层念头,那么100%无法实现让人感受到亲切的AGI,并且在当代99%无法实现AGI。

总结

深层念头,也可以称之为念海。 当代各大AGI理论都不基于念海。所以他们注定失败,只有我将成功。

扩展:(这段看不懂的可以忽视) 念海每秒新生与沉没千万念头,念头的格式为生成判断:生成的是肌肉动作、判断的是布尔值,仅此而已。(后续文档会证明:这个结构可以实现各种高级功能,例如语言、动机、原因、方案等,并且可以被内觉所观察到。其中思考中的无声语言是高频震荡的【喉咙动作,是,喉咙动作,否】。) 生成与判断基于对记忆的联想,同时本身又加入记忆、影响下一次生成判断。记忆本身还会时刻自我整理,使得重点更加突出与清晰。意识本质是记忆中的一组信息、能在记忆整理中屹立不倒(但会被强化或蚕食)、能很大的影响判断(但不影响生成),每一次成功的影响都会导致下一次记忆整理时强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