研究方法:爆款视频文案的偏移处理

创建日期:2025-07-18

更新日期:2025-09-17

阅读次数:54

(修订者注:本文来自我对团队内消息记录的整理)

百字例:晚上不睡觉

原文(猫的心理学,30万赞,黑底白字视频)

今天我们讲(停顿0.5s):晚上不想睡觉的真实心理。 如果夜晚总需要手机,达到身体极限才能入睡,放下手机便陷入对未来的焦虑与过往错误的懊悔中,依赖各种音乐入睡却屡试无效 心理学认为,这种“拒睡”并非因为疲惫不足,而是情绪未被满足的补偿性防御 白天时间被学习、工作等琐事完全占据,属于学校、老师、领导、同事、唯独不属于自己 压抑的情绪无处释放,夜间终于拥有自己的时间,哪怕刷手机或发呆,也因这是唯一能感受自由的时刻,而不愿结束,加上对第二天缺乏期待,畏惧面对生活难题,强迫入睡反会加剧“越强迫越清醒”的挫败感,甚至泛化为对自我的否定。 熬夜本质是心理需求与现实的冲突,比起在“熬夜懊悔”的循环中自我苛责,更需要自我和解,接纳暂时失眠的状态,不强行对抗,察觉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并尝试填补,当与自己和解,改变会自然发生。

学生结构A

今天视频讲解的主题 如果存在某问题,尝试某方法却无效。 解释出现该问题出现的原因A、B、C。 概括总结问题出现的原因,比起方式P,更好的方式是Q,然后就会产生F。

学生结构B

今天我们讲解某某情况下的真实心理 如果XX时候总需要某物,身体达到极限状态才能入睡,放下该物之后便会陷入负面情绪,尝试方法B却无法解决。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,这种现象的原因并非C,而是D 时间被abc占据消耗,时间属于学校、老师、领导、同事,但不属于自己,积压的情绪无法释放,夜晚终于有了自己的时间,哪怕刷手机,也可以接受,不愿意结束,加上问题1、问题2、问题3,强迫做某事,反而会起到作用xx,甚至泛化为xxx。 xx的本质是xx,比起做xxx,更好的方式是xxx,然后使用xxx方式逐渐的解决问题,当做到了xxx,那么问题自然解决。

教师一级结构

今天我们讲XX知识 如果你有某个不好的症状,那么心理学认为这并非不好,而是你很可怜。 你因为XXX原因而受伤 这些受伤,加上XX契机,才导致你出现了不好的症状。 综上,这个症状本质是你很可怜。比起对症下药,你更需要的是消除可怜,你没病。

教师二级结构

对于一个心理学知识科普视频: 1.【是什么】点明知识内容(一句话概括)

2.【为什么】逆序:结果的现象、错误原理、正确原理(副线:你可怜)

3.【为什么】正序:从原始经历、到过程、到结果现象(副线:你被傻逼所伤)

4.【怎么办】错误办法,正确办法(副线:不要怪自己,要杀死傻逼——算了,要不跟傻逼一般见识)

设计新视频结构

上大学就沉迷游戏,怎么办? 有的人上大学就沉迷游戏,懊悔,觉得自己傻逼。 其实,并不是他们的问题,而是之前的压抑。 他们之前在高中很惨。所以到了大学就报复。 对此,该做的不是强约束自己,而是XXXX

设计新视频内容

今天我们讲:上大学就沉迷游戏的真实心理。 有的人,在高中时候成绩不错,但上了大学就开始休闲堕落,沉迷游戏,成绩一落千丈。 他们自己非常懊悔,屡次尝试戒掉游戏,甚至卸载游戏。但没几天又给安装回来了。 为什么会这样?是他们缺乏自律能力吗?并不是。而是长期剥夺之后的报复性放纵。 在高中,他们早上七点上课,晚上十点下课,比996还恐怖。高中剥夺了他们的睡眠与娱乐,整整三年。 所以,到了大学,当他们终于获得自由之时,他们就会抗拒去重复高中的日子。 沉迷游戏,本质是沉迷自由。此时,你不要卸载游戏,不要强迫自己、剥夺自己的自由,而应当寻找更加丰富的自由的形式,自由不只是游戏。

问:如何通过AI寻找新视频题材

错误提示词:给我一种因为可怜而导致某种不良现象的心理学现象 错误提示词:给我一种因为可怜而导致某种不良现象的心理学现象,是某人觉得自己可怜,当他人阐述这个现象的时候,他会觉得这就是自己所遭受的,会觉得自己可怜。 正确提示词:有的人因为过去的某些创伤类经历,而导致如今形成一个不好的习惯。他们发现了这个不好习惯,想要改正,难以改正,自责。他们并不知道这个坏习惯形成的原因,只以为是自己不够好。给我一些这样的心理学现象。

问:如何想到一级结构?

自我认知: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个视频?为什么觉得它有道理? 因为它专业吗?并不是。书本也专业。它讲的格式跟书本差不多,也不算通俗、 真实原因,是因为它说到自己心坎里了,让人感动。 什么叫说到心坎里了? 因为它说我没错,错的是世界。 别人都批评我,而它不批评我。 别人都批评我,我也自我怀疑,但它告诉我不要自我怀疑。 我不知道它说的是否正确,但我知道它的立场向着我。所以我喜欢它,喜欢这个视频。 这是自我认知的结果。(注:不是我自我认知,而是我代入一个一般读者后自我认知) 然后,一行一行看原文。对于A,前两行你提炼的都没问题,我提炼的跟你一样。 第三行【心理学认为,这种“拒睡”并非因为疲惫不足,而是情绪未被满足的补偿性防御】这是说我可怜。 第四行【白天时间被学习、工作等琐事完全占据,属于学校、老师、领导、同事、唯独不属于自己】说都是世界的错,我没错。

问:如何想到二级结构?

教师:降阶法。 学生: 【一阶】原文 今天我们讲XX知识 如果你有某个不好的症状,那么心理学认为这并非不好,而是你很可怜。 你因为XXX原因而受伤 这些受伤,加上XX契机,才导致你出现了不好的症状。 综上,这个症状本质是你很可怜。比起对症下药,你更需要的是消除可怜,你没病 【二阶】先写出每一句话的结构 本条视频的主题 现象,错误原因,真实原因 从经历,到过程,到结果 错误方法,正确方法 【三阶】对每一句话进行定位 【是什么】本条视频的主题 【为什么:逆序原因】现象,错误原因,真实原因 【为什么:正序原因】从经历,到过程,到结果 【怎么做】错误方法,正确方法 【四阶】这个副线我不知道要怎么降阶。 教师:你对降阶法有误解。你是【一阶,二阶标题,二阶正文,三阶标题,三阶正文】吧?降阶法需要【一阶,二阶伪正文,二阶标题,二阶正式正文,三阶伪正文,三阶标题,三阶正式正文】。

千字例:社恐心理学

原文(猫的心理学,17万赞,黑底白字视频)

今天我们讲心理学中的社恐人群 只有真正社恐的人,才能懂这种说不出口的心酸吧,或许你因为不爱说话,总被别人误解成冷漠没有礼貌,甚至是高傲目中无人,但其实只有你自己知道,你不是不愿与人交流,而是你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开口,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在很多人的聚会上,你总是默默坐在不起眼的角落里,低头假装玩着手机,害怕和任何人对视,当其他人都在欢笑聊天的时候,你心里却涌上一股说不出的苦涩与局促,只希望这场聚会赶紧结束 好让自己快点逃离现场 每当在路上遇到半生不熟的人,你总会下意识低下头,宁可绕远路,也不想和对方碰面,坐公交车时,即使快到站了,你也迟迟不敢开口喊停,只希望刚好也有人要下车替你解围 你总是害怕人多的场合,总觉得每个目光都会落在你身上,让你无处安放自己。在餐厅里,哪怕只是想叫个服务员,即使话都到了嘴边,要犹豫好几遍,最后才小心翼翼的轻声开口,生怕声音大了引来众人的侧目 你最害怕的,就是那种周围所有人都聊的火热,却只有你一个人被冷落在旁的那种窒息感,那一刻你会忍不住焦虑不安,拼命想赶紧找个人说点什么,只为了打破那令人不安的沉默,你怕自己显得格格不入,更怕别人觉得你不合群,和不熟的人在一起时,你的大脑总像被掏空了一样,话到嘴边却怎么也说不出来,可一旦身边是熟悉的人,你又能轻松自如的聊天就好像变了一个人 如果你也曾有过这样的感受,请记住这一切都不是你的错。你的社交焦虑并非性格上的缺陷,而是心理机制无意识启动了自我保护模式。心理学家称之为情绪闪回——当你身处某些社交场景时,脑海深处那些曾经的创伤和负面记忆被悄悄唤醒,让你瞬间退回到那个无助、紧张、充满不安的小孩状态。 也许小时候的你被嘲笑过、被批评过,这些经历在你心里慢慢滋生出一个严苛的声音。每当你鼓起勇气想开口时,他就悄悄跳出来打断你:“别说了,你讲的话肯定没人想听。”这种根深蒂固的自动化负面思维,让你总习惯性预设最糟的结果,还没来得及尝试,就先把自己的勇气悄悄否定了。 此外,你可能还受到聚光灯效应的困扰,总觉得所有人都在关注自己的一举一动。可事实上,每个人更多的是在关心自己,没有谁真正注意到你的小动作或小尴尬。再加上你那高敏感的性格特质,让你总能敏锐察觉到身边人的情绪变化,却也容易不自觉放大他们的反应——别人一个细微的表情,就足以让你心里忐忑不安,反复揣测。久而久之,把自己困在永无休止的自我怀疑和否定中。 归根到底,你的社恐并不是因为你懦弱或不够好,而是情绪闪回、自我贬低、聚光灯效应和高敏感特质交织在一起的产物。这一切都不是你的错,你只是用尽全力,以自己的方式努力保护自己,不再让伤害靠近。 虽然社恐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心上,但请相信,它并不是无法跨越的障碍。你可以试着用一些温柔而坚定的方式,一步步去化解它: 第一步:系统脱敏法 把那些让你害怕的情境写成一个清单,从最简单的开始,循序渐进去挑战自己。比如,先试着对服务员轻声说一句“谢谢”,再慢慢练习在公交车上鼓起勇气喊停。每一次小小的突破,都会让你比昨天更加自信,也让那座沉重的大山在你面前悄悄变小一些。 第二步:认知重构 当你又开始担心自己表现不好时,不妨先停一停,问问自己:“事情真的会像我想的那么糟吗?” 真实的情况往往比你脑海里的预设要轻松许多。用更温柔客观的眼光去看待自己,你会慢慢发现那些让你紧张害怕的社交场景,其实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可怕。 同时你也可以试着练习情绪觉察。当恐惧感再次涌上心头时,轻轻对自己说:"我现在心跳很快,感觉很紧张,但这没关系,这只是身体在保护我。"去接纳此刻的情绪,而不是自责或抗拒。然后配合几次深呼吸,让身体一点点放松,让心慢慢安静下来。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,是学会自我接纳。社交恐惧从不是你的错,你无需苛责自己为什么这么胆小。因为一直以来,你都很勇敢,一直在默默用尽全力与内心的恐惧温柔的对抗着。 亲爱的请记住,你从来不是孤身一人在努力。每一次心跳加速,每一滴因为紧张而流下的汗水,都是你在默默勇敢的痕迹,哪怕步子再小,那也是向光前行的方向。 愿你在未来的日子里,学会与自己和解,轻轻拥抱那个曾经害怕却又努力坚持的自己。然后带着这份勇气,走向更自由更温暖的生活。

学生扒结构

第一段:今天的主题 第二段抽象:只有真正社恐的人,才能理解这种xxx(可怜的情绪),【社恐导致的A】导致了【他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1】,甚至可能会造成【他人对自己更不好的负面评价2】,但实际上,真实情况并非A,而是【不知道怎么做】。 第三段抽象:(以第二人称,描写社恐时的情况与感受)第一个社恐场景(聚会)描述 第四段抽象:(以第二人称,描写社恐时的情况与感受)第二、三个社恐场景(偶遇熟人,公交车)描述 第五段抽象:添加一个社恐的心理描述,(以第二人称,描写社恐时的情况与感受)第四个社恐场景(餐厅)描述 第六段抽象:场景A时,负面状态a,场景B时,负面状态b 第七段抽象:如果你也曾有这一趟的感受,请记住这一切不是你的错。你的xxx并非是你的xx的缺陷,而是心理机制无意识启动了自我保护模式。心理学家称之为情绪闪回------当你身处某些x'x场景时,你的xxx和xxx被悄悄唤醒,让你瞬间退回到xxx状态。 第八段抽象:也许小时候xxx,然后这些经历慢慢滋生出一个严苛的声音(产生原因)。每当你鼓起勇气想开口时,他就xxx(具体表现)。这种根深蒂固的xxx思维(第二个心理学概念),让你总xx,还未xx,就先xxx 第九段抽象: 你还能还受到xx的困扰(第三个心理学概念),总觉得xxx(阐述下这个心理学概念的表现)。可事实上,是xxx,没有xxx。再加上xxx(第四个心理学概念),让你会xxx。最终变成xxx 第十段抽象:归根到底(总结),你的不好并不是你有缺陷,而是【四个心理学现象】。这一切都不是你的错误,你只是在保护自己 第十一段抽象:虽然xx很困难,但是他并不是无法解决。你可以尝试xxx,一步步慢慢的解决

教师扒结构

今天讲社恐。 社恐,是没礼貌?不,是真不知道如何开口。 具体怎么不知道如何开口1(代入感场景描写) 具体怎么不知道如何开口2 具体怎么勉强开口3(服务员案例) 具体怎么流畅发言4(熟悉案例) 总结:如果你有以上表现,那么你没错。是自我保护。 你小时候遇到创伤1。 你还会敏锐察觉、自我循环2。 总结:你没错,是自我保护。 它可以解决:第一步,第二步,最后一步。 你可以成功的。

教师二阶结构

一个词概括:今天讲的内容:不敢做A。 一句话概括:不敢做A,不是因为X(贬义),而是因为Y(褒义)。 论证: - T1时因Y不敢做A - T2时因Y不敢做A - T3时弱Y可以做A - T4时无Y喜欢做A 总结:不敢做A,是因为Y(褒义)。更本质是Z。 论证: - T1时因Z而Y - T2时因Z而Y 总结:不敢做A,是因为Z。 解决方案。 鼓励。

问:如何提问AI寻找合适题材?

学生:社恐会造成他人对自己的误解,别人会觉得自己没礼貌,然后对自己有负面评价,但是其实自己是真的不知道怎么开口。那么生活中,还有其他与社恐类似的现象吗? 教师优化:社恐会造成他人对自己的误解,别人会觉得自己没礼貌,然后对自己有负面评价,但是其实自己是真的不知道怎么开口。那么生活中,还有其他的【自己觉得自己很没礼貌,但实际上不是自己坏】的现象吗?

百字例:鱼的牺牲

原文

以死亡作为代价,哺育后代,这是我无法逃避的宿命。 即便我的身体已经开始溃烂,骨骼也即将支离,但我仍会拼尽全力,逆流而上,回到那条曾经养育我的山溪,完成生命延续的闭环。

抽象

我要去做一件牛逼的事。你们都不敢做它,但你们都希望别人做它。OK,现在,我去做它。 我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,这代价正是你们所恐惧的。但我不怕。我顶着这份代价、必将成功实现目的,实现那你们觉得不可能、却又期盼的目的。

具象:哺育后代

我是一条XX鱼。 对人类而言,繁育后代是很自然的事情。但对我们XX鱼而言,这很难,需要付出生命。 如果你们人类繁育后代时也需要牺牲父母,那么你们还会繁育吗?我不知道。但我作为XX鱼,已经有了死亡的觉悟。 要繁育后代,我需要前往一个特殊的地点,过程中需要逆流而上。我去了。猛烈的水流拍打我身,我受了千刀万剐之痛。但我不会退缩。 我必将到达终点。我必将成功繁育后代。

升阶:不要批评读者。以【我不喜欢,但没办法】替代【你不喜欢,但我会做】

我是一条XX鱼。 对人类而言,繁育后代是很自然的事情。但对我们XX鱼而言,这很难,需要付出生命。 我恐惧,我抗拒。但我知道,我有责任去这样做,我不能逃避。 好吧。我会繁育后代,即便牺牲生命。我已经有了死亡的觉悟。 要繁育后代,我需要前往一个特殊的地点,过程中需要逆流而上。我去了。猛烈的水流拍打我身,我受了千刀万剐之痛。但我不会退缩。 我必将到达终点。我必将成功繁育后代。

升阶:亮点提前,并尝试消除语序混乱的影响

我会繁育后代,即便牺牲生命。我已经有了死亡的觉悟。 我是一条XX鱼,我们XX鱼繁育后代时就是要牺牲的。因为我需要前往一个特殊的地点,过程中需要逆流而上;猛烈的水流将拍打我身,我将受千刀万剐之痛。 但我不会退缩。我必将到达终点。我必将成功繁育后代。

升阶:以现在时态写千刀万剐、加深感受,并尝试消除时态混用的影响。技巧:用【即便……(现在时态)】来无缝切换,并删除说理式的【为什么要牺牲】(因为破坏时态)

我会繁育后代,即便牺牲生命。我已经有了死亡的觉悟。 我是一条XX鱼。我们XX鱼繁育后代时,需要前往一个特殊的地点,过程中需要逆流而上。 我去了。猛烈的水流拍打我身,我受了千刀万剐之痛。 但我不会退缩。我必将到达终点。我必将成功繁育后代。

原创例:烦躁心理学

零阶:原文

为什么很多人听到父母说话就莫名烦躁? 这不是你脾气差,也不是叛逆,而是我们和养育者相处模式的投射。 比如小时候听多了否定打压的话:“不准玩手机”“不准锁门”“你懂什么”“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”“你喜欢的那些东西都是浪费时间”“我们这么辛苦还不是为了你”“你这样做对得起我们吗”。 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,对控制感的需求会暴增。 当父母的声音总是带着“你应该”的指令时,大脑会本能地启动防御机制。 只要父母一开口,不管对错,潜藏的创伤和委屈瞬间引爆。 烦躁背后藏着的真相,其实是你渴望被当成有主见的人、渴望被信任。

一阶:用自己的语言重写

有的人,跟父母说话就烦躁。 为什么? 因为父母态度不好?不,有时候父母很平和的发言,孩子依然烦躁。听到父母的声音就烦。 因为脾气差?不,孩子跟别人说话时笑呵呵的,只跟父母说话才烦躁。 因为叛逆期?也不是。 而是童年的影响。童年时,父母经常否定打压式的发言,比如:“不准玩手机”“不准锁门”“你懂什么”“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”“你喜欢的那些东西都是浪费时间”“我们这么辛苦还不是为了你”“你这样做对得起我们吗”。 每一次打压,孩子在沉默中都是一次压抑。压抑久了,终将爆发,使得看到父母发言、就想起童年时的感受。 他可能已经忘了童年的经历,但童年那种【父母一开口,自己就压抑】的感受留了下来,基于此而爆发。 即,父母一开口你就烦躁,本质上是因为父母童年对你的打压,导致父母一开口你就联想到打压。加上你如今有一定的实力可以反抗了,于是你反抗并愤怒。

二阶:要把最后一行的原因说得表现出【你没错,你可怜】的样子,且保持与前文的顺滑连接

有的人,跟父母说话就烦躁。 为什么? 因为父母态度不好?不,有时候父母很平和的发言,孩子依然烦躁。听到父母的声音就烦。 因为脾气差?不,孩子跟别人说话时笑呵呵的,只跟父母说话才烦躁。 因为叛逆期?也不是。 而是童年的影响。童年时,父母经常否定打压式的发言,比如:“不准玩手机”“不准锁门”“你懂什么”“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”“你喜欢的那些东西都是浪费时间”“我们这么辛苦还不是为了你”“你这样做对得起我们吗”。 每一次打压,对孩子都是一次伤害,孩子委屈、但不知如何反驳、于是只能沉默着承受。 所以如今,只要父母一开口,你那些曾经的创伤与委屈就会涌上来,让你心情糟糕。 烦躁,本质是你渴望父母尊重你、信任你,你希望你被父母视为一个独立的人、而不是他们随意打压的下属。

三阶:开篇迅速进入正题

有的人,跟父母说话就烦躁。为什么? 不是因为父母态度不好,不是因为孩子脾气差,也不是因为叛逆期。而是因为,童年的影响。 童年时,父母经常否定打压式的发言,比如:“不准玩手机”“不准锁门”“你懂什么”“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”“你喜欢的那些东西都是浪费时间”“我们这么辛苦还不是为了你”“你这样做对得起我们吗”。 每一次打压,对孩子都是一次伤害,孩子委屈、但不知如何反驳、于是只能沉默着承受。 所以如今,只要父母一开口,你那些曾经的创伤与委屈就会涌上来,让你心情糟糕。 烦躁,本质是你渴望父母尊重你、信任你,你希望你被父母视为一个独立的人、而不是他们随意打压的下属。

四阶:适当使用专业术语来显得高大上:相处模式的投射

有的人,跟父母说话就烦躁。为什么? 不是因为父母态度不好,不是因为孩子脾气差,也不是因为叛逆期。而是因为,童年时孩子和父母相处模式的投射。 童年时,父母经常否定打压式的发言,比如:“不准玩手机”“不准锁门”“你懂什么”“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”“你喜欢的那些东西都是浪费时间”“我们这么辛苦还不是为了你”“你这样做对得起我们吗”。 每一次打压,对孩子都是一次伤害,孩子委屈、但不知如何反驳、于是只能沉默着承受。 所以如今,只要父母一开口,你那些曾经的创伤与委屈就会涌上来,让你心情糟糕。 烦躁,本质是你渴望父母尊重你、信任你,你希望你被父母视为一个独立的人、而不是他们随意打压的下属。

评论区 (0 条评论)

暂无评论,来发表第一条评论吧!